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420名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7-02 14:06:49
在职研究生网讯: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420名
——访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雷勇
摘要:
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计划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拟招收420名研究生,全部为全日制,其中学术型195名,专业学位225名。各专业最终招生人数以上级部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1.2020年计划招收多少名研究生?
雷勇: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计划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拟招收420名研究生,全部为全日制,其中学术型195名,专业学位225名。各专业最终招生人数以上级部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2. 2020年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雷勇:2020年陕西理工大学招生政策没有太大变化。2020年新增1个二级学科:水产品加工与贮藏(083202),1个专业学位领域:学前教育(045118);取消1个学术型二级学科:食品安全。
3. 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调整?
雷勇:2020年,陕西理工大学070301无机化学、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4个专业初试科目有变化,初试科目教育学综合(333)对参考书目进行了调整,请广大报考考生注意查询。详情可登录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处网站查看2020年招生简章。
4. 请介绍一下学校2019年录取情况。
雷勇:2019年,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最终录取320人(含“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3人),均为全日制,其中学术型154人、专业学位166人。
5.学校近几年的复试分数线情况是怎样的?
雷勇: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专业的复试分数线都是国家A类线,2019年只有会计(1253)和学科教学英语(045108)因一志愿上线考生较多而进行了自划线,其中会计复试线为188分,学科英语复试线为350分。此外除0451教育和1253会计专业外其余专业均接受调剂考生。
6.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专业?
雷勇:陕西理工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拥有法律、教育、机械、能源动力、汉语国际教育、会计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料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为省级优势学科。
7.针对研究生,学校有哪些奖助措施?
雷勇:陕西理工大学拥有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资助内容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天汉助研奖学金、岗位助学金(含助研、助教和助管等“三助”津贴)、专项奖学金等。
8.请谈谈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特色。
雷勇:陕西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最早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建成了门类较完备的学科体系。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及研究与服务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研究生教育支持与投入力度。同时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并举办高层次导师论坛和学术讲座。学校为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学校更名以及一流学科建设的开展,我校引进、培养了大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研究生导师的储备比较充足。2019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招生专业由2018年的7个增加到了13个,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学院也涵盖了17个学院中的15个,这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重视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建有专门的研究生教学楼和研究生公寓。目前研究生公寓入住率仅70%,能充分满足招生需要。
迄今学校已有10届硕士研究生毕业,919人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22人,其中学硕385人,专硕337人。
9. 考生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招生单位和专业?
雷勇:报名前,考生要详细了解报考学校的学科特色、复试分数线以及就业发展情况等多重因素,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定位,理性选择,尽量报考专业优势明显、培养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好的招生单位及专业。
请考生经常关注我校研究生处网页,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预祝大家取得好的成绩。
10.您对考生还有哪些建议?
雷勇:希望广大考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尽早明确报考目标,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