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2025年招生专业有两大变化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10-29 16:33:33
Q:2025年学校计划招收多少名硕士研究生?
A:2025年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专业目录中的拟招生人数为我校根据2024年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招生总人数的95%拟定的各学科专业招生计划,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2025年实际招生计划及各学科专业报考、上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Q:2025年招生专业有哪些变化?
A:(1)我校2025年新增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070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0552)、应用统计(0252)、材料与化工(0856)、工商管理(1251)。(2)我校学科教学(体育)(045112)专业2025年暂停招生。具体招生专业可登录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s://yjs.snut.edu.cn)或“陕西理工大学研招办”微信公众号查看学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招生专业目录。
Q: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调整?
A:(1)0451教育硕士各领域初试业务课一使用“333教育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试卷。(2)045103学科教学(语文)初试业务课二调整为826语言基础。(826汉语基础满分150分,其中现代汉语部分100分,古代汉语部分50分)。(3)045105学科教学(物理)初试业务课二调整为827物理课程与教学论。(4)0802机械工程初试业务课二调整为850机械设计。(5)050101文艺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初试业务课一为620文学概论与外国文学,满分150分,文学概论和外国文学部分各占75分,不再选题作答。初试业务课二为820中国文学,满分150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部分各占75分,不再选题作答。具体考试科目可登录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s://yjs.snut.edu.cn)或“陕西理工大学研招办”微信公众号查看学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招生专业目录。
Q: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往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
A:我校2024年录取硕士研究生710名(含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6人),其中全日制硕士685名(学术学位252名、专业学位433名),非全日制硕士25名(专业学位)。
Q:学校近几年的复试情况是怎样的?
A:我校执行国家A区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去年一志愿报考我校的,除个别专业(会计、学科(英语)、学科(语文)、电子信息),其他专业初试成绩达到国家A区复试基本分数线要求的考生,均进入复试。复试分数线详情可查询《陕西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https://yjs.snut.edu.cn/info/1022/7145.htm)。
Q:介绍一下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A: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现有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会计、法律、教育、体育、国际中文教育、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应用统计、材料与化工、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双一流”培育学科和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学校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积极融入“秦创原”,成立科技发展公司、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依托区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汉水流域文学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服务面向。
Q:针对研究生,学校有哪些奖助措施?
A:我校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多种资助方式构成。学校将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奖助标准以学校相关文件为准。
Q:、能否谈一谈学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A: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砺志、博学、笃行”校训,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线,以研究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为载体,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断健全学业预警分流退出机制,严格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督,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Q:请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研究生就业情况。
A:根据第三方机构对我校连续10年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测,评估结果均为良好及以上。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90%,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中初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等,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