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化与人性化初探

  [提要]人力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构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和谐有机的统一,是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人性化;辩证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管理理论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得科学、理性、量化的管理方式获得了广泛的重视与尊重。其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的计算与测定,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制度化和规范化统一管理员工行为和思想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

  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日益发展,脑力劳动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人性化管理理念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现代企业管理把人性化管理理念作为核心内容,强调做好人的工作。企业管理的成效越来越依赖于生产者能动性的发挥。

  一、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制度化管理,就是依照既定的程序和规章进行管理,也就是用制度来管理人。实行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应由制度做出界定,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制度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须合乎制度要求。作为科层制的必定产物,摒弃了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志着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等各个环节上,尊重、相信、依靠员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员工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并在岗位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人性化管理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之一,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尤其是人的能动性,把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二、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制度化和人性化是伴随管理活动全过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实施制度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人力资源具有两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员工是自然人,有体力、智力、生理、心理等自然方面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尊重和满足这种合理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同时又是社会人,有着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力资源管理应在充分尊重员工个性之下,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使个体的价值观、行为观统一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上,形成最佳的合力。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服务于企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二)人性化管理是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所约束和管理的对象不是物,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有着多种职业生涯模式和多种职业追求的员工队伍。因此,研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员工的基本状况及主导需求等主体因素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之上,把大多数员工对制度的拥护度和可接受度作为基本依据之一,努力探寻能够深入员工心灵和灵魂的途径。只有把制度构建在“以人为本”的立足点上,制度才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载体和依据,人性化管理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制度化管理。一方面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和思想需要通过制度化来表达,体现并付诸实施。人性化本身只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才能成为一种企业管理活动。离开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只能是“高空之水”;另一方面制度是现代一切企业管理活动的依据,人性化管理同样也须在遵循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充分体现人性化原则的前提下实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才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因此,人性化管理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管理实践后的必定产物,它以制度化管理为依托,并使制度化管理摆脱了科层制所固有的机械色彩而进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高级境界。人性化管理不能也无法脱离制度化管理而存在。

  三、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应用选择

  (一)高度人性化或自主化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实施于高价值与高人性层次人才,他们具有相当高的工作技能、文化水平和工作自主性,追求人性价值观层面的需求,自尊心强,将工作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所谓高度人性化,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全面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践方式是:(1)工作结构:弹性化的工作设计、高度授权、鼓励参与重大决策制定,并强调充分发挥此类员工的判断力;(2)激励:实施长期的激励计划,多样式的福利计划以及基于知识的薪酬设计;(3)技能改善:持续有效的反馈,内部晋升和持续的培训计划。

  (二)胡萝卜加大棒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实施于高价值与低层次的人员。很多技术型员工、有经验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等都属于此类,他们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相对较大,但对企业的责任心差、组织忠诚度低,人性层次不高。对他们就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即在较高经济诱因下,辅之以严格的制度化管理,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对应的实践方式是:(1)工作结构:标准化或适度弹性化的工作时间,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较严格的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表现,适度的惩罚措施;(2)激励:基于工作业绩的奖励计划;(3)技能改善:基于工作业绩的反馈;定期的素质培训计划。(三)严厉制度化模式。适合该模式的员工价值和人生层次都比较低。大部分的基层员工都属于此,企业对他们就应该采取严厉制度化管理,即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检查、制约来约束工作表现,采用适当的奖惩手段确保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使之不断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对应的实践策略是:(1)工作结构:标准化的工作,严格的工作流程规范、考勤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等;(2)激励:基于任务完成情况的奖励计划;(3)技能改善:基于工作表现的反馈,入职培训计划。

  (四)适度人性化模式。如果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相对低,但他们的人性层次较高,那么就采取这种模式。实践策略是:(1)工作结构:标准化或适度弹性的工作,有参考的工作流程规范;(2)激励方面:基于工作任务的激励计划;(3)技能改善:基于工作结果的反馈,定期的技能培训计划。

  四、人力资源中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协调

  (一)根据企业员工的规模,区别情况运用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形是:当企业员工规模大、数量多时,由于成员复杂、性格各异,容易在企业内形成不同的思想派别,针对这种复杂的员工情况,应当采取刚性的制度化管理方式。反之,规模小、员工数量少时,员工由于日常工作紧密而频繁,使得彼此之间较为熟悉,成员间需要通过团体的情感互动来实现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团体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采用人性化的手段则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和团体的凝聚力。

  (二)根据企业与员工交换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区别情况运用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资源交换关系,企业要求的资源交换目标比较简单,体现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而员工的交换目标较为复杂,它或表现为获得较高的劳动酬劳,或表现为受到企业的重视、得到自我能力水平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环境的归属感等。当企业与员工的交换目标基本一致时,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更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反之,企业就应当用制度化的管理手段,防止员工的盲目自我调节,防范员工流失。

  (三)根据企业员工所交往内容的复杂性,区别情况应用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员工所处的岗位不同,他们的复杂性也不同。通常情况下,技术性、生产性岗位的彼此间交往较为简单、明确;而管理岗位、营销岗位的员工较为复杂,内容含糊。对于前者,用非人性化的制度管理明确界定他们的职责、任务就可对他们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后者,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比较容易发挥他们工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形成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四)根据企业员工个性发挥程度,区别情况采取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在一些管理岗位、营销岗位中,员工的个性发挥与企业的目标容易达到一致,因此实行人性化管理效果较好。而诸如财务、资产管理和统计等岗位,其职责明确,个性的发挥容易导致企业的损失,所以必须实行严明的制度管理。

  (五)根据企业的组织行为涉及的层面,区别情况采取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企业的组织行为分为面向全体的行为、面向部门的行为。面向全体的行为,对全体员工应当共同遵守,需要实行明确的制度管理,而面向部门的行为,要求部门成员共同遵行,不但要有明确的制度来明确部门内不同岗位的分工,同时也要有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合作与交流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荣华,张太雷.以人为本与制度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2]薛秀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探讨[J].山西冶金,2008.6.

  [3]胡立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境界[J].江苏冶金,2007.

  [4]寇玉琴.人性化管理的发展趋势[J].企业活力,2005.2.

  [5]赵广华.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架构[J].经济经纬,2002.3.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推荐简章

更多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5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