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实证分析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7-23 14:10:58
摘要:2013年,巴塞尔协议的最终公布,其中公布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的效果如何?本文验证了我国164家银行2006年~2013年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顺周期性。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顺周期的效应。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顺周期;商业银行
一、引言
1991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创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统一的国际标准,目的是加强银行业的监管,防范银行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行了该协议,但却遭遇了经济的衰退。2004年《巴塞尔协议II》公布,其中在《巴塞尔协议I》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监管和资本约束,因此在这三个方面的监管下,更加促进了资本与风险之间的敏感度,同时更多的学者认为,《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性使得其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因此,在巴塞尔协议2013年的最终出台的文件中,设定了逆经济周期的比例。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高国华,潘英丽(2010)的文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该文使用了110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不仅研究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其是否具有对称性做了实证检验,得出在经济上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小于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减小的幅度,同时得出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大于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该文还对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得出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并不明显,因此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监管。
蒋海,罗贵君,朱滔(2012),发表的《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性研究》中,作者以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逆周期的经济关系。
俞晓龙(2013)发表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用29家不同类型的银行的2005~2012年数据,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分析,得出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非常显著,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显著,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逆周期的特征。
姜华东(2014),发表的《金融周期、“大而不倒”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一文中用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心,以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界限,前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而且为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宏观经济的变动部分,分别用GDP增长率、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进行验证。
三、理论框架与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了与Ayuso类似的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持有资本成本的各期折现期望的最小值来确定各期持有成本的大小。而银行资本的成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有资本的成本,第二部分为资本调整的成本,第三部分为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监管惩罚。因此可以得到的资本最优持有水平的公式为:
其中,Kt为第t期的资本量,It为t期调整资本量,α代表持有资本的成本,γ代表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惩罚成本,δ为资本调整成本,Costt为第t期银行持有一定量资本的总成本。
求最优解,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其中,(Kt-Kt-1)为实际资本水平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水平的差,也称之为资本缓冲或者超额资本。
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将模型初步设定为:
其中,Bufi,t表示第i个银行在t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Bufi,t-1表示第i个银行在t-1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Xit,表示其他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的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指标的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指标选为超额资本充足率,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不仅是上述理论的被解释变量,同时也表示银行在不受监管约束下持有的超额资本,用以增加投资者信心、应对监管压力以及在未来面临有利机会时扩大投资。因此,超额资本可以反应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效应。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的使用还要考虑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
2012年《巴塞尔协议III》发布。协议中规定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调整为6%,“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金比率,即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的最高要素)由2%调整为4.5%。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同时增设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将根据各国情况进行具体执行。在我国,银监会也出台相应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5%。最终,2012年和2013年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选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10.5%,即超额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0.5%。
但是考虑到2004年3月1日开始实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故本文将2012年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8%作为超额资本充足率。即:
解释变量的指标选取。经济周期。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选取GDP产出缺口、GDP增长率来代表经济周期指标。其中GDP产出缺口是应用HP滤波方法将2006-2013年的GDP总量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为潜在GDP产出,而周期成分即为GDP产出缺口。经济周期变量cycle是我们主要考察的变量。
控制变量的指标选取。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考虑到超额资本的影响。因为资产规模――Asset,一般来说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高。银行盈利能力――Roa,同样,银行的盈利能力应该与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的。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率如果比较高的话,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收回,因此,资本充足率会降低。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在提到资本充足率,人们往往以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表示,由于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资本充足率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本文选取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附属资本净额――NSCPT,这个指标并不常被用做研究,但是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心或一级资本数量。
四、实证研究
本文以我国164家全国性及地区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其余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为2006~2013年,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使用的计量工具为eviews6.0,检验方法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回归。
建立模型:
其中, Gdpcycle表示GDP产出缺口,Gdprate表示经济增长率,Roa表示资产收益率, Asset表示资产总额,Tlrat 代表核心资本充足率,Nscpt代表附属资本净额,Npl代表不良资产贷款率,Bufi,t-1 表示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
序列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可见各指标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数列是平稳的。
用H(Redundant Fixed Effects Tests)检验和F检验来验证是选择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或者是个体随进效应模型。H检验的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F检验――混合回归模型or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检验的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即混合回归模型优于个体固定效应。因此,本模型采用混合回归模型。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结果如下:
该表显示无论经济周期指标选取GDP产出缺口还是GDP增长率,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方向显著。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与GDP缺口、GDP增长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具有同周期性。并且,资产规模Asset、资产收益率ROA、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附属资本净额Nscpt等与超额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大银行和盈利能力强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率水平较高。不良贷款率Npl与被解释变量成负相关。那么银行可以据此调整资本充足率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也就是说当经济上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率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放贷规模扩大,此时,资金不论是投资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都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的资本相对减少,银行基于谨慎性和流动性的考虑,减少放贷规模,此时,企业贷不到款,无法进行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对实体经济和整个市场来说,都进一步压缩,使得经济进一步下行。这种特征,归根到底是银行信贷的周期性作用,同时该行为也被称之为“金融加速器”作用。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做了实证研究,证实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与宏观经济同周期的状况。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制定资本监管的相关政策时,应该制定相应的逆周期指标动态指标,即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当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水平则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降低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动调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最低充足率,这样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至于收缩贷款,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再锦上添花,而起到一定雪中送碳的作用。同时,由于不同性质的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明显,监管当局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的银行建立差别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
参考文献:
[1] 李文泓,罗 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2] 高国华,潘英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82-89.
[3] 俞晓龙.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3(11):44-49.
[4] 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29-34.
[5] 吉余峰,缪龙娇.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13(1).
[6] 蒋 海,罗贵君,朱 滔.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性研究:1998-2011[J].金融研究,2012(9).
[7] 黄 宪,熊启跃.银行资本缓冲、信贷行为与宏观经济波动―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3(1).
[8] 姜华东.金融周期、“大而不倒”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J].华东经济管理,2014(3).
上一篇: 国外资源环境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 医院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