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认识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4-01 17:21:52
就业观指指导就业的观点,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业观的形成主要在学校,学校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来正确指导学生的就业观。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老师为了使大家对此方面有所认识,特整理了有关教育学在职研究生论文,以供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面对全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做出及时调整,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主要结合实际,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就业观
竞争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大学生就业观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接受先进就业难和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事实,很多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风险竞争意识,逐渐实现了自我更高层次的追求,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就业竞争的现实,就业消极现象十分明显,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切实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择业观功利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想性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出对物质生活追求高于精神信仰的功利性特征。在选择工作时,要求薪水高、待遇好、工作量少,而对于基础性和吃苦难度较大的工作多数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多大学生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自我价值和能力实现方面做文章,不顾及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就业观短期性现象十分明显。
2、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较差
在选择工作过程中,大学生对自我能力认识不足,职业评价和现实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的就业观脱离社会现实。很多学生将很多不利于自己就业的因素不断放大,要想自我创业却因为对市场估计不准确而导致半途而废。还一些学生想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因为不肯吃苦,无法实现自身的想法。大学生就业观功利化现象导致了服务社会意识较差,自己将职业分成若干等级,不考虑社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开展工作的人员很少,多数大学生都愿意留在大型城市中。城市中寻求不到合适工作,基层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旺盛而无人问津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3、高校学生就业观认识存在片面性
随着社会提出不断改革,大学生形成了进机关、重国营、轻视集体、忽视个体的就业观念,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用片面化的角度看待就业。在学生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作就业的理念逐渐被学生接受,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产生了偏差,将职业划分为所谓热门行业和冷们行业,大学生挤破头一个劲的向所谓的热门行业挤,而对于冷门行业置之不理。还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认识缺乏自信,导致应聘履历存在造假现象,这就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度。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1、全面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
首先,国家政府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根据每年大学生具体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在就业市场方面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其次,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重要职能作用,通过宏观方面的调控,帮助大学生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要积极宣传大学生正确就业观,让大学生到基层开展服务和创业,发挥大学生价值和作用。通过社会引导,在无形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最后,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的积极性。
2、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高校要想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就需要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仅有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多数都是在讲理论。因此,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做好学生的就业生涯指导工作,就需要切实发挥好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在面临问题方面能够采取积极态度去解决和处理。
3、让毕业生自我调整和转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种种问题,就需要让大学生自我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应该保证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全面把握好自己专业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恰当的就业观念,在职业选择上应该结合实际,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就业、选择职业上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心态,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彭尔瑞,马咏梅,姚天国,刘鸿高,李永能.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取向实证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1)
[2]郝冬梅,曹诒方,张廷国. 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以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业为例[J]. 当代经济. 2013(02)
[3]张晓东,蒋艳翠. 就业取向差异知多少――来自山东省济宁市人才市场的调查[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3(10)
[4]杨琳.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其引导对策研究――以南京2012届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为例[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05)
上一篇: 有关现代物流管理中统计应用的认识
下一篇: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