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上)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 会理论。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 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 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互 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 应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当代,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标 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 质。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 要的“小康新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全面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 发展是互相促进的。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 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 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1]这就深刻地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 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 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 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 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但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的发展归结为单个人的 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 首先,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详细考察了人从自然界 演化出来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社会劳动在人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用“劳动创造了 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说明了人和社会的内在联系。其次,人在社会中存在。人从根本上 而言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人的存在” 。[3]社会决定着人们意识和意志,决定着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原因,决定着人的一切行 为。第三,人在社会中发展。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工与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关系 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社会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用他人和社会的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 ,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产生人作为个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 自己、发展自己。社会关系促进着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规定着人的发展的趋势 与结果。马克思主义强调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 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 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社会关系的不同使我们科学地区分了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 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自觉 、自主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活动,活动主体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与能力。需要是人 的内在动力,能力是人从事活动,满足需要,即实现目的的本质力量。能力在活动中创 造出需要的对象并使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使需要得到满足与发展。因此,需要和能力 是人类活动发生与发展的主体根据。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与能力的总 和,构成了人的本性的基本内涵,也就是人的 “全面”、“完整”的基本内容。人的需 要与能力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 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所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人 的社会活动无时无刻受人与对象的各种关系的制约与规定,因此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 发展又必须以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为前提。“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人的存在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关 系的存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充 分实现。

  马克思主义设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但 决不能片面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 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创新和重要实践。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 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7]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 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 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 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这些论述把人的全面发展从 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丰富和 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 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在当代世界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 性,在具体实践中致力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 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在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下功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三个素质的首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增强综合国力和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的重视。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和市场交易的费用 ,从而使经济建设在稳定、有序、公正、合理的轨道上发展。纵观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 与变化,不难发现,不少后进国家正是通过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借助教育发展和 科技进步,最终跃居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现代化理论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一书中 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命题。他认为国家落后也是一种国民的心理状态,因此,人的 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以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 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 首要素质,它解决的正是国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主导性 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 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9]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他指 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1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和中心环节,从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旗帜鲜 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从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执政兴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从而指明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任 务和努力方向,完成了地位和作用上的新定位。江泽民认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 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当前,在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我们要做到“两个坚持”:(1)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建设。(2)坚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推荐简章

更多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5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