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关注排名:No.62
门类: 学科: 代码:
院校:5所院校 简章:11篇简章 费用:1.28万 ~ 3.80万

学位证

结业证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国哲学,这是最好的答案

  有人说,哲学家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

  有点嘲讽的意思,你寻找的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你干什么还要寻找呢?可是人类的思想最珍贵的,就在于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中国有无哲学?最主要核心内容是什么,笔者曾简单调查问卷一下,结果很令人遗憾,不少人不了解或或了解的一知半解,含混不清。看来我们有必要最起码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哲学的基本常识。面对这一博硕级的话题,笔者这里只是简单叙述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常识,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上榜大家了解多少?西方哲学最主要是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走的也是比较科学理性的研究之路,提倡用科学数据为基本的依据,只有实验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代表是先秦哲学。

  中国哲学主要为了更好的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和政治方面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比较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儒为骨,道为表,佛守心,法衡行。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国人耳目一新。胡适以严苛、挑剔的态度,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史料去伪存真,打通了中西两种学问。最终,使得中国哲学史获得了焕然一新的生命力。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极强的问题意识写就,梳理出了中国哲学思想本身的价值所在。他用西方哲学概念重构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和脉络发展,让中国哲学史真正成为了一门成体系的学问。

  赖蕴慧的《剑桥中国哲学史导论》诞生于中国文化传统面临重大危机的二十一世纪,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创造,致力于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将那些历史经验组成的思想资源,化为我们今天安身立命的智慧。这本书在今天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境中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作。

  01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哲学形成了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源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讨论的重点,成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战乱纷繁,儒学败落,佛教传播,道教体系建立。至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互相批判吸收,又独立发展。

  宋朝至元朝时,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达到高峰,儒家吸收释、道两家精华蜕变出理学而重新崛起。

  明朝时,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清朝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术思想。

  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讲心,道家老子讲柔软心;孔子讲仁心;孟子讲善心,说人心有四个善端;佛教传入中国后,讲佛心。

  六祖慧能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奠基者,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诉说、除佛祖之外被称为经的佛教经典(心经虽由观世音所说,但是在佛陀的应许之下进行开示,并得到了佛陀的护念,也被认为属于佛陀所说)。慧能开创的禅宗,

  十六字宗旨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讲的也是心。等到北宋程灏、陆象山,进一步在心的阐述上往前推进。待到王阳明,集儒道佛三家之大成,创立心学,中国哲学也达到了巅峰。

  02中国古代哲学核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以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则以宣扬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互相辅助而成。“儒门道户释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心慈性善本同源。”

  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大部分都是凭依儒、释、道建立起来的。

  2.1中国儒学三千年 , 华夏文明的政治文化密码

  儒学是孔子所创。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儒学经历代人不断补充整改,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苛政。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宋朝时期,儒学发展成为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又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像贺麟后来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所说,陈独秀等人对儒家、孔子的责难,不仅没有将孔子、儒家打倒,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孔子和儒学的意义。

  “后五四时代”新儒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五四新文化反传统的回应。这个思潮深刻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20世纪末再度掀起国学热、儒学热,以及对孔子地位不断的重新认同。

  正如台湾曾昭旭先生所说,“一般现代人所认知的以教条道德、家族伦理、父权体制、男性中心、威权统治为特色的儒家,其实是在历史发展中被政治化、威权化、俗化的儒家,而并非孔孟儒学的本来面目。

  正宗的儒家、本质的儒学,其实是建基于人心的自觉,要体现人存的独立自由、人际的相知相爱的理想境界的一番生命成长之学。

  2.2道家,复兴中国的精神法宝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先秦思想家老子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他的思想学说汇成了《道德经》一书,经庄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流派;道家。

  道家是中国主要的三大哲学派别之一,以“道”的学说为宗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根基和来源,在中国两千余年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创始者老子,主张学者应以修身和治国为要。之后庄子综合各派精华,主张以气为本,并起心学之开端。秦汉时期,依循“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魏晋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三玄”,探求世界本原,急剧解放思想。隋唐时期,道教融合佛、儒思想,进入鼎盛时期。宋朝至明朝时期,道学的哲学思辨水平提高,演变出了内丹生命哲学和内丹生命科学。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谐的道家思想对当代西方人来说是东方传来的天籁之音,是中国振聋发聩的软实力。《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继承道家传统不是原地打转,而要去伪存真,把古老的道家思想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开创兼容并蓄的新道家。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正”就是坚持理想,“奇”就是创新进取,“无事”就是从容和谐。掌握这三件法宝的中国将不只是世界经济强国,还将是全球精神圣地。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

  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2.3佛学,中国化的佛教

  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宗。在与儒家的关系方面,佛教抱着“客随主便”的心态,或向儒家靠拢,或用儒家思想阐释教义,直至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在与道教的关系方面,佛教与道教相互调和、相资为用。佛教初传中国时,为了适应汉代社会广泛流行的黄老道术之风,有意将禅法与道术联系起来,善巧方便地以精灵起灭、业报轮回、安般禅法,分别与谷神不死、善恶承负、吐纳之术相配合,所以出现了佛老并祠的现象,佛教也才逐渐为时人所接受。

  总之,佛教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也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东传进入我国后,因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很大分歧,致使儒佛冲突以致排佛事件屡有发生。为了应对文化碰撞,佛教有意做了一些适应性的改造。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称为“佛学”。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被看作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隋唐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佛教摄取儒、道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使之更加中国化。

  03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第一是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

  第二是重践履。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特别关注知行关系,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第三是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

  第四是重和谐。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贯传统。

  第五是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

  可以说,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文化中的思想来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才能看清自己的去路,不至于迷失在这个由多元文化纵横交织的世界之网中。

  参考文献:诸葛文著,让你受益匪浅的极简国学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