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关注排名:No.50
门类: 学科: 代码:
院校:4所院校 简章:19篇简章 费用:2.40万 ~ 4.98万

学位证

结业证

解析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科学涉及区域问题已有久远的历史,但由零散的论述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还是近百年的事情。研究区域问题的经济科学最早称为空间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区域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又称区位经济学,也称区位理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一定的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以及一定的经济设施为什么会建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

  空间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科学,开始以研究经济区位问题为主要内容。在16世纪至18世纪300年间,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迅速瓦解,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时期,西欧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城市手工工场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因此,当时注重的是单一因素的研究,概括地说,当时西欧经济发展的特点,就一个城市来说,是集中的;就整个国家来说,又是分散的。由于生产分散,交通不便,经济上又缺乏联系,势必造成经济上的孤立发展。与这种封闭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也必然孤立化。

  德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孤立国》,就是这个时代的产儿。这种封闭型的区位理论之所以首先在德国产生,有它历史的原因。德国经过30年战争之后,全国境内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众多的各自为政的小邦。

  在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条件下,造成内部关卡林立,商品法规和度量衡制度五花八门,货币流通极为混乱,各邦使用的货币达6000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叶,由于拿破仑的武装占领,强行合并一些诸侯小邦,情况才稍有改变。

  但是,德国仍然分成38个邦国,封建割据依然存在。在这个时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相当低下,国内经济往来困难重重,这就必然形成一个一个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在经济上就如同一个一个的“孤立国”。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于18世纪末叶,屠能提出了第一个生产区位理论“孤立国”区位理论。

  这种理论在今天看来也许幼稚,但它却恰当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特征,从而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基础。屠能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运输单一因素,并以运输因素确定生产配置定向。屠能假定孤立国是天然均一的大平原,这个大平原是以只有单个的市场,单个的城,单个的食品供应点为条件构成的空间。

  屠能依据运输距离的远近确定最佳配置点,形成“屠能环”。“屠能环”包括6个环形区,在每个环形区里确定某一产品的生产:第一区为自由农作区;第二区为林业区;第三、四、五区为轮作区;第六区为放牧区。这些经济区的划分,仅仅考虑的是运输因素。单一区位因素的研究,尽管起到了开拓的作用,但在社会化生产体系中又显得远不够了。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后半期的100年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工业生产的集中和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加强,自由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扩大,都要求经济区位考虑多种因素。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于1909年发表的《区位原论》一书,为空间经济学揭开了新的篇章。

  韦伯保留了屠能的运输因素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力因素和集聚因素进行了研究。韦伯把降低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原则,然后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取舍。韦伯把基本因素和次要因素加以区别,视次要因素为常数,不引入现实区位模型。

  他假定某一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同;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一样;原料分布已预先确定;消费地点已预先安排;劳动力分布均匀充分;运输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韦伯在做出上述假定之后,就着手研究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三个因素对区位的作用。他运用几何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并把最小费用点作为工业区位最佳点。

  在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两种因素同时影响企业区位的情况下,企业要移向廉价劳动力地区。同样,在三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集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因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省所带来的利益,则企业应以集聚为定向。

  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组织形成以后,新的竞争形式代替了自由竞争形式。在垄断组织之间,竞争的手段主要不是依靠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而是凭借实力,看谁能垄断市场,垄断原材料、交通工具和熟练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生产区位首先考虑的并不是技术、成本一类的问题,而是能否进入这个地区的市场。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一特点,必然引起生产配置的变化。这时,市场因素开始突出起来,于是产生了市场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的系统阐述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廖施。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从降低成本出发,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利润;廖施的市场区位理论是从垄断市场出发,通过垄断市场取得最大利润。廖施为了论证市场对生产区位的影响,和韦伯一样,提出了各种前提假设:假定在各个方向上具有相同运输条件的区域;具有平均分布的原料;具有均衡分布的人口;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

  接着,他对市场区、市场网、经济景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廖施的市场区位理论基本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对后来的研究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生产区位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2)管理革命使生产区位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各种行为因素;(3)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变,更使生产区位的内容复杂化。

  鉴于上述原因,区位理论开始向多因素方向发展。美国学者伊萨德认为,合理的生产区位应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他通过对运费率、劳动力、价格、贸易、竞争、集聚、经济区的规模、经济的地域特点诸因素的分析,选择最佳配置点。

  英国经济学家登尼森认为,选择生产区位,单有经济因素,即使是多种经济因素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进社会因素,诸如心理因素、政府干预因素,都会对经济区位发生影响。由于多种经济因素和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使西方区位理论进一步完善化了。

  综观以上四个时期,可以大致看出西方区位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种区位理论的发展,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正是这种连续性,使西方创立的空间经济学形成了一个浑然整体。

  区域经济学

  如果说空间经济学或区位经济学是西方的产物,那末,区域经济学则是东、西方共同研究的结果。区域经济学显然是借鉴了西方区位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但在学科发展中,又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的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区域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可以是一省或几省,也可以是省以下的地区以及跨越行政区划的经济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由于矿产资源、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治制度以及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其不同的形态或不同的分布状况,而这些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从各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经济现象运动的具体特点以及经济活动随地理区域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科学地计划和管理经济的客观需要。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按地域组织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奠定科学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四个方面:(1)区域经济理论。

  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区计划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等。(2)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理论是,科学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

  (3)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主要研究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等。(4)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

  结语

  区域经济学要着重解决好以下的综合性问题:(1)保证实行有计划的地区分工,确定各个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经济体系中的最优生产专业化;(2)提高各个地区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3)完善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4)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5)为居民的劳动、生活和休息创造应有的社会条件;(6)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热门简章

更多
    入学资格测试
    已有42615人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