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系)成立70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宗旨,秉承“明德格物,博学笃行”院训,以“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精英人才、建设一流科研平台、创办世界一流学院”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已成为我校最具实力、最有特色的学院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机械工程系与学校同龄,是我校最早设立的8个系之一。1949年,大连理工大学(时为大连工学院)建校时,即成立了机械工程系。1999年,由原机械工程系整合模具研究所和工程训练中心,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是我校体量最大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师生员工总计3231人,包括教职工221人,学生2989人(本科生152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45人、博士研究生297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97人,在站博士后21人)。学院设有7个研究所、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教研室。
“机械工程”是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排名最好的学科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进入A档(2%~5%),为我校两个A档学科之一。
学院建成了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中,有教授62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教授67人、高级工程师11人。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或称号30余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获得者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青年长江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5人、洪堡学者1人等。
学院以培养学术引领者、社会领导者、行业领军者、工程领创者为目标,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70年来,学院培养毕业学生合计2735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1316人、硕士毕业生5103人、博士毕业生832人、培养博士后106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徐性初、申长雨,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郭东明,原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润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许宪平等,均为学院本科或研究生毕业。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基础雄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日语强化、国际版、创新实验班)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连续两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成3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共编写出版教材26部,其中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图》等教材国内影响力极大。
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实力强。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微机电工程、工业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9个硕土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4人。
学院科研工作成就斐然,在高性能制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纳制造、制造过程测量与控制、重大装备设计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承担了国家973项目(首席单位),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任务,2018年科研经费近1亿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获2017 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关联面形约束的大型复杂曲面加工技术与装备”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压电石英现代测试理论、方法、系列化新型测量仪及其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众多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制造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所和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助力“长五”飞天、C919国产大飞机首飞、“玉兔”登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学院科研基地建设成绩显著。牵头获批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名工程领域第一。还建有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模塑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起重机械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