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这近百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创建时的几十个师生、几间教室,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动力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三个系及一个二级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核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本科专业。学院有447余名教职工,其中教师330余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目前在学院工作的"973"首席科学家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青年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在读博士生780余名,硕士生1400余名,工程硕士1422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学院拥有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振动冲击噪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动力机械与工程、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复杂薄板结构数字化制造、网络制造与企业信息化、核电工程技术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制造、动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动力、能源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办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把学院发展成为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管理效益好,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与美国普渡大学、香港大学开展2+2本科生培养合作,与辛辛那提大学开展2+3本科双学位合作,与美国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挪威科技大学新签署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建立了上海交大-国外高校-跨国企业三方合作的国际学生工程合作项目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经验、跨文化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形成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考核聘用体系、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管理体系。
2011年6月,机械动力学院完成国际化评估,由世界知名学者组成的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院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前50名,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目前学院已被列入国家17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并围绕"建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几个方面逐步实施一系列改革。
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7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位列A+(前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入A档(前2-5%),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B档(前20-30%),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机械、航空&制造工程名列第25,2018年我校工程学ESI学科排名第8,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