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侨立校、为侨服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将加强国情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国情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构建协同机制。瞄准人才目标,着力建设协同育人机制,调整设置专门机构,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参加,统筹推进国情教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招生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等部门设有专门岗位,各司其职做好不同培养环节教育、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强培养过程衔接配合。各学院遵循“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教育改革思路,促进境内外学生融合互动,形成导师制、学长制、朋辈制、“一帮一”互助制等模式,增强国情教育的融合度。
推进分类教学。按照从“大类到分类演变”的课堂教学和从“理论向实践深化”的实践教学两条路径开展国情教育,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必修课、分类必修课、定向选修课”等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开展学分赋值、学分补助、学分转化等实践探索,形成“4+2+1”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即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世界与中国》《大学与青年发展》等4门必修课,开设《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法律基础》2门分类选修课,遴选《中国文化之旅》作为定向选修课试点,重点提升实践教学融合度,探索形成“走进中国史迹、中国名人、中国乡村、中国家庭”的“四走进”实践教学内容和“行前有培训会、途中有汇报会、散团有总结会、研学有图文集”的“三会一集”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育人实效
深化教学改革。将教材、教师、教法作为抓好国情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深入研究解决国情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基本问题。积极开展课程教材编写工作,2020年启动2批10本新教材编写,并将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作为教材编写重点,定期遴选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学生特点的授课教师,保障考核合格教师享受相关待遇。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各授课教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中国文化之旅”冬夏令营,形成“专题教学、主题实践、命题研讨”教学方法,从讲理论转变为讲故事,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老师评,推动教与学多主体、知与行多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
塑造特色品牌。围绕增强国史知识、家国情怀、强国意志、报国行动,构建求知、养情、锻意、笃行的“知情意行”融合发展国情教育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取“传承文化,志存高远”之意,塑造国史研习“承志”品牌,培育“承志”系列校园文化精品。引导学生自主策划开展“承志”中华文化大观园、“承志”侨史侨情舞台剧、“承志”新生训练营等活动,每年参与人数近2000人次。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塑造国情调研“星火”品牌,培育“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教学实践,“三色五缘”闽台“第一家园”调研,“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国情研习、“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名家故里行”以及“百村千人行”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等活动。取“莘莘学子,回报桑梓”之意,塑造人才培养“桑梓”品牌,培育“阳光爱心基金”“华文教育基金”等公益服务平台,大力宣传在日常捐资助学和疫情防控期间情系母校、捐赠物资的学生和校友,发挥榜样先锋引领作用。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师会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以下电话
上一篇: 华侨大学纪实短片《电影与我们》将在丝路国际电影节首发
下一篇: 暂无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