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院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2012年4月成立交通工程学院。学院下设道路与轨道工程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系、交通与物流工程系三个系和道路与交通工程实验室。校企合作成果显著,道路与交通工程实验室于2010年由企业注资1000余万元完成校企共建,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2016年连续被评为“十二五”和“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设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分道路桥梁、轨道交通两个方向)、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于2019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和土木水利领域(桥梁方向)工程硕士授予权。
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泉城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教师博士化率达88.64%(据全校第一)。成功获批第四批国家外专局高端专家项目,聘请国际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 (INSA)Chazallon教授为高端专家,这也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高端专家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近五年来,学院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90余篇,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山东省地方标准4部,出版教材著作1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科研成果鉴定19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国家专利30余项。在废旧橡塑合金稳定型改性沥青改性机理、基于组学技术的基质沥青老化基因鉴定及老化机理、微纳观跨尺度界面增强的SBS/CNTs复合改性沥青结构-流变耦合机理、循环荷载作用下拉力型岩土预应力锚界面粘结劣化的宏细观机理、富水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渐进性失稳破坏机理、强震作用下曲线梁桥的破坏机理与减震控制研究、桥梁结构船撞可靠度研究、矩形管翼缘曲线组合梁弹塑性弯扭屈曲破坏机理研究、多源城市时空数据驱动的流动人口爆发性出行特征挖掘及预测研究、非机动车和行人影响下的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城际公交换乘枢纽与城市地域空间的耦合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稳定型橡胶改性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的研究、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的研究、沥青混合料温拌材料及成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新型大型钢桥桥面铺装技术、低滚阻沥青路面研发技术、彩色沥青路面研发技术、湖相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技术、内河桥梁船舶防撞技术、城际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城市换乘网络规划关键技术、济南市公交指挥系统开发等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科技成果在全国16个省近100项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
拥有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绿色路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道路工程绿色建造与性能提升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配备了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5000余万元(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与3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渐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学科交叉特色显著”的专业实践育人新模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教评分居全校前列,《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17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道路工程材料》、《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和《交通规划》为校级精品课程。
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学生教育建立了实践竞赛、就业校友、经典阅读、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养成五大工作平台,形成了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学院2017年承办了山东省首届交通科技大赛,学生荣获国家级、省级等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居于省内同类专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