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沿革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1949年湖南大学农业学院的农学专业。1951年院系调整组建湖南农学院开设农学系。2002年在农学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农学院。随着校、院的不断发展,农学院的部分学科或专业因分化而组建成新的院系,如资源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目前,农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培养体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2. 办学现状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70人,其中本科生1297人、博士研究生140人、硕士研究生333人;教职工126人,专任教师93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4人;“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有作物学和草学两个一级学科。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与技术、烟草学等6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作物学和草学为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和重点特色建设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以作物学科为依托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认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学科列为B+类,位居全国前10-20%,已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设有农学系、种子科学与工程系、草业科学系、烟草系、农村区域发展系和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教学基层组织;开办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农村区域发展等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3.师资队伍
农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3人,实验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6人。同时,学院有外聘教师27人(袁隆平、赵振东、王国梁、邓华凤、孙传信、张建华、张健、李继明、华玮、王增裕、唐建武、刘来华、万书波、贺志理等)。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9人,占专任教师的84.9%,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占专任教师的14.0%,两者合计为98.9%;正高级职称教师4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4人、讲师26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46.24%、25.81%和27.96%。
农学院专任教师队伍是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拥有作物学主干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
4.农学院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
(一)科研夯实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内涵。
我院是我校2个研究型学院之一,学科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较强,科研平台众多,为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基础扎实;我院有我校唯一一个国家重点特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另有3个湖南省重点学科;作物学、草学、作物遗传育种。
师资力量雄厚;“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93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4.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4.0%;正高级职称教师4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4人,两者合计占72%。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湖南优秀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
科研实力较强;近10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顶、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和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攻关项目等400余项,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额均处于学校前列,年均到位科研经费4000万元以上;建设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品种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总局中南烟草农业试验站、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菜生物学与遗传育种三熟制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油菜抗病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同时,我院还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近10年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32项;通过审定的作物品种69个;发表论文1800多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160余篇,出版论著50多部。
学院建立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学科领衔人官春云教授的带领下,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内涵的提升。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先后建设了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隆平高科亚华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衡阳油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首批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此外,还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农业合作社等单位合作建立了50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三)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数十年如一日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在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与国家“2011计划”项目的支撑下,先后实施了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同步配套改革、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六边”综合实习改革、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农学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分类人才培养改革、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一流专业建设等重大教改项目,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六边”综合实习改革。“六边”综合实习是我院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我院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路线的重要抓手。此项改革由官春云院士亲自领衔,自1998年开始已经持续了20多年。最早提出了“六边”是边上课、边生产、边科研、边推广、边搞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对综合实习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改为了边上课、边生产、边科研、边推广、边搞社会调查、边学组织管理。该项改革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有10余家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改革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近年来,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与国家“2011计划”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同支持下,我院针对本科生进行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湖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年)。
(3)分类人才培养改革。在国家“2011计划”项目的支撑下,我院针对本科生开展了分类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了学术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开办了“隆平创新实验班”,通过“四双”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办了“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通过“三段二双一扶”协同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还全面推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施“管理学+农学”双学士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隆平创新实验班”与“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考研升学率、论文发表率、竞赛得奖率等均明显高于普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