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阶段的定点帮扶工作,是党和人民交给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拓展育人渠道的重要历史机遇。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与秦安县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多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压紧压实帮扶工作责任,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攻城拔寨、锐意进取,助力秦安县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应乘势而上,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立德树人与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度融合,续写好教育帮扶新篇章。
要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禀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发展阶段,解决优质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高校在提升落后地区教育水平方面具有天然的智力资源优势,义不容辞。北京科技大学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精准对接、团体参与、体系打造、智志双扶“4个着力”,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有效提升了秦安县乡村教育水平。学校投资捐建的“贝壳爱心食堂”“贝壳梦想教室”“贝壳实验室”,跨越式提升了当地山区小学教学条件;坚持“送教下乡”,组织“骨干教师培训班”,设立“教师敬业奉献奖”,全方位提升当地山区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选树了坚守岗位的行业楷模创新性地组织国际学生“感知中国·秦安行”“手拉手共度六一”游学北京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学校的教育帮扶工作成果多次入选教育部、甘肃省典型案例,试点开展的王尹学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入选首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要依托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高校是科技、人才和智力的聚集地,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创新型“三农”人才,推动创新和人才驱动乡村发展。十年的定点帮扶之路,北京科技大学深度对接秦安需求,构建了覆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科技带头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务农群众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基层干部4600余人次,技术人员6400余人次。学校聚焦当地发展需求,紧密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不断发挥学科优势,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成功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3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有效提升了秦安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度,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梯度。依托设计学科,针对当地蜜桃、苹果、花椒等优势产业完成LOGO、包装、广告语的平面设计和推广视频策划制作,显著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土木学科,围绕省市级示范村镇建设工程,完成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县域交通主干道美化方案,为当地文旅融合产业高速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铺路架桥”;依托环境学科,深度参与秦安县污水处理防治项目,进行农村宜居环境“厕所革命”试点改造;依托社工学科,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深入开展村庄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推动移风易俗,定点帮扶村成功申报国家级文明村。
要拓展高校育人深度广度,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每个高校的定点帮扶工作史都是中国减贫史的一个缩影,也将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输出人才、输出技术、输出理念到直接参与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让高校服务社会的维度有了大幅拓展,也为高校在教育事业中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认识农村、服务农民、了解农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在定点帮扶秦安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帮扶+育人”的培养体系。学校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帮扶模式,超过20个二级单位、党支部和秦安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400余名教师参与“爱心一对一”结对帮扶,将理论知识和切身体会深度融合,用帮扶工作中的生动案例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之基、理想信念之魂。学校逾500名学生通过研究生科技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形式参与到秦安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切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支教学生构建的“同心圆”帮扶模式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师会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以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