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最佳论文奖1项,企业专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位列全国第四,创下我校在研电赛上获奖数量最多、全国排位最佳的历史最好成绩。司伟建、周锋、杜伟东、张建中等4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我校获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单位。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大赛自3月正式开赛,全国8个赛区共有来自3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368支队伍参赛,参赛作品覆盖了工业、能源、交通、国防、教育、农业、健康、养老等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从全国8个赛区脱颖而出的582支队伍的2000余名学生进入决赛,角逐研电赛的最高奖项。
本届研电赛自3月大赛启动以来,先后邀请竞赛组委会、企业代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入校宣讲活动,举办校内选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轮专题竞赛辅导,帮助参赛团队了解竞赛内涵,全面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在此前的东北赛区比赛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40项,晋级国赛12项,一等奖及晋级国赛数均位居赛区榜首。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由中国电子学会、清华大学和华为于1996年共同发起,是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新创意实践活动,现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参赛规模大、专业领域广、综合价值高的品牌赛事,为我国研究生学子搭建了交流学术成果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舞台,对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面向无人设备的电磁-图像多模态协同探测与跟踪装置
团队成员:林煜凯、王睿奇、高婧涵
指导教师:司伟建
作品简介:团队针对无人设备失控所造成的城市交通安全问题,设计了面向无人设备的电磁-图像多模态协同探测与跟踪装置,采用8通道射频接收机实现对无人设备的电磁特征侦察和空间谱测向,采用可见光-红外双模摄像头实现对无人设备的图像检测和跟踪,实现对无人设备的多模态协同探测,从而获得无人设备的准确定位,为后续更好地对无人设备的实施管控和反制提供基础。
作品名称:“水下北斗”-分布式水声通信定位导航一体化系统
团队名称:万里不迷航队
团队成员:刘兆丰、秦臻、王洋
指导教师:周锋、王浩宇
作品简介:多功能、多用途、机动性强的水下无人潜航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测、海底作业等任务场景,潜航器精准定位、可靠遥控是水下无人潜航器编队协同作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团队研制了分布式水声通信定位导航一体化系统,利用水下大范围分布的通信定位一体机,实现对多个水下潜航器的实时定位跟踪和可靠通信遥控。团队钻研水下长基线定位算法、水声扩频通信算法以及时间同步算法等多种核心处理算法,并在FPGA、ARM和DSP等多处理器硬件平台上开发实现,研制了水下通信定位一体机和多路并行授时设备,在国产系统上开发了上位机显控软件,完成了对水下多个潜航器的定位跟踪和可靠遥控,为水下通信定位导航设备研发提供了全链条、成体系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赋能水下通信定位设备高质量发展。
作品名称:基于光纤传感的多参量海洋管缆动态监测系统
团队名称:三小只
团队成员:徐新宇、苏萌、李云龙
指导教师:张建中、柴全
作品简介:团队针对国内外现有海洋动态管缆监测存在的集成化程度低和无法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多参量海洋管缆动态监测系统,包括国际首条具有多参量自感知功能的海洋光电缆,以及配套的可视化监测软件平台,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多参量监测以及动态实时监测的特点。本作品基于光纤光栅形状传感技术,结合传感单元参数自校准方法,传感光缆封装集成方法以及基于螺旋曲率补偿的三位形状重构算法,最终实现了对海洋管缆形状,曲率,温度,交变应力和末端轨迹的多参量实时动态监测,为海洋资源开发产业保驾护航。
作品名称:全国产化小型多波束图像声呐
团队名称:声达海洋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张博鸣、李柏海、盛守盟
指导教师:杜伟东、陈宝伟
作品简介:针对目前图像声呐水下目标成像及检测性能弱、自主可控程度低的问题,基于水声工程学院水下目标声学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多年技术积累,参赛团队攻克了声学成像基础理论及工程实现等多项关键核心问题,最终研发设计本作品——全国产化小型多波束图像声呐。该作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完全自主可控的特点,已在多次重大任务中得到实际应用,可对水下目标物进行高清成像及实时检测,适合搭载于各类水下无人平台用于其航行安全保障及各类应用场景的水下目标监测与搜寻。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师会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以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