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职研究生网讯:12月21日晚上6点,上外博士沙龙第32期静湖读书会——比较文学译介学专场在松江校区4339教室如期举办。分享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梁新军博士,主题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理论与实践”。
梁新军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译介学/中外文学关系。他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前世今生”与体系化进程为脉络,为我们梳理了译介学的起源与发展。进入译介学之前,必须先了解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梁博士先讲到了比较文学在各国的起源与发展:比较文学在1820年代左右开始萌芽,1870年代在欧美各国获得普遍影响力,1900年前后作为一门学科登上历史舞台。然后着重讲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法国学派”大约在1920年代形成,其核心范式是“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梵—第根将影响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领域:以放送者为中心的誉舆学、以接受者为中心的渊源学、以媒介者为中心的媒介学。媒介学又可根据不同媒介分为三种: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其中的文字媒介,是媒介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指翻译和介绍类的文献资料,主要就是译本。中国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在学术渊源上正是承接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它是对媒介学的继承与开拓。这就是译介学的起源,以及译介学与比较文学的渊源。
接着,梁博士介绍了我国译介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复兴,随后迅速形成了学科建制,建立了学会,创立了杂志,进入了学科目录,在外国语言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都有了自己的教学队伍和研究力量,各种比较文学教材应运而生。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出版,这部教材中首次提到了“译介学”,隶属于影响研究下的媒介学,属“文字媒介”研究的范畴。1988年,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第六章“媒介学”下,专设了一节“译介学”,由孙景尧教授撰写。1997年,由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出版,谢天振教授撰写了其中第一编第三章的“译介学”——译介学此时已被设为专章。1999年,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出版。从一节到专章、再到专著,译介学在我国不断地得到重视,实现了重大发展。
接下来,梁博士围绕《译介学导论》一书简要梳理了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思想,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归属、翻译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与实践。1999年,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但误解和质疑之声也开始出现。针对翻译界甚至是比较文学界的一些误解,查明建教授在2005年发表了论文《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在论文中,查教授阐明了译介学的学科渊源、学术性质及核心研究问题,明确了其与一般文学翻译研究的区别,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译介学研究方法,及具体的可探讨课题。2016年,查教授又系统总结了他的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思想,发表了《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一文。
在讲座的最后,梁博士为我们推荐了几本书,谢天振著的《译介学导论》,谢天振、许钧主编的《外国文学译介研究》,宋炳辉著的《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查明建著的《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这些书既有关于译介学的基础理论的,也有比较经典的译介学研究实践成果。
讲座引起了同学们的热情提问,梁博士一一耐心做了解答。第32次静湖读书会圆满成功。
上外博士沙龙后续将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2018年1月13日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师会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以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