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考试大纲(二)

  考试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202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老师为考生分享了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考试大纲下部分。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在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MV=PY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事后的会计恒等式,没有因果关系,称不上“理论”。费雪的解释是,V取决于交易方式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因而在短期中是稳定的;同时,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Y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也是稳定的,因此:

MV=PY

  变形得:

MV=PY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M等于货币需求量。因此,上式意味着,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可见,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如下的货币需求方程:

  Md=kPY

  其中,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与费雪方程似乎没有区别,但是,剑桥方程将货币需求看做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简答:请比较说明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的异同】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可以合写为:M1=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即M2=L2(r)。因此,

  M=Ll(Y)+L2(r)

可见,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比剑桥学派更进一步,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影响。

  2.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鲍莫尔运用管理学中的最优存货管理方法,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出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等需要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但与利率有关,而且关系很大。

(2)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在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中,假设人们对利率变化的预期是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决定货币和债券的持有量。但是在现实中,利率预期是不确定的,托宾讨论了在这种条件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由于利率的变动会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改变原有资产组合中的风险-收益均衡,因而人们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行为,从而导致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理论的特点是,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映于物价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其中,Md/P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rb,re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风险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1)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与它正相关。强调永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

  (2)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他的主要资产是个人的能力。但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如失业时人力财富就无法取得收入。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3)rm、rb、re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分析中被统称作机会成本变量(opportunity cost variable),即能从这几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中衡量出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损失。

(4)u是一个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因此可能从不同的方向上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对于货币需求,弗里德曼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永久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永久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单一规则”)的政策主张。

  四、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费雪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其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简言之,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对此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货币需求函数,如果可以这样粗略地加以表述的话,就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简述:弗里德曼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比较】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一、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

  Ms=Md

  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利率的变化进行调节的货币供求均衡关系的实现过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发达的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利率变化,利率变化进一步影响货币供求,如此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并决定均衡利率。 1.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把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的含义是:货币供给的变动,总是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以此为假设前提的简单货币均衡状态如图1-1所示。

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

  图1-1 货币供给为内生变量的简单货币均衡在图1-1中,货币需求Md与利率r呈负相关关系,货币供给Ms与利率r呈正相关关系。在E(M0,r0)点,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此时的r0为均衡利率水平,M0为均衡条件货币供给量。

  2.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把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的含义是: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以此为前提条件的简单货币均衡状态如图l-2所示。

  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

图1-2 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的简单货币均衡在图1-2中,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那么货币供给曲线就变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直线。如果货币需求增大,利率会由r0上升到r1;如果货币需求减少,则利率由r0下降到r2此时,货币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动,而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动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表现为:①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②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③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④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会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⑤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如果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的关系可表示为图1-3。它们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箭头不过表示其主导的方向。

  图1-3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由图1-3可以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1.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2.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巧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则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显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3.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这三个阶段可用图1-4表示。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在图1-4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

  图1-4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到,则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5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