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 倒逼人才市场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8-22 10:48:18
在职研究生网讯:据统计,今年全国考研人数高于去年100多万,很多专家表明希望“考研热”可以适度降温。
同班21人暑期留校备考
在太原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小王今年升大四,从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准备考研,一整个暑假都是在考研机构度过的。谈及考研热,小王表示他身边考研的人的确一届比一届多,有些人甚至连续三年考研。在他身边像是形成了一种模式:本科四年之后考研究生,认识的同学、朋友互相影响,想考的不想考的都成群结伴地在考研机构备考。在某211大学读测绘专业的小刘也是考研队伍中的一员,他身边考研的人占到班级人数的五分之一。暑假里留校复习的人很多,同班就有21人选择了留校。
考研是为找份好工作
在谈及考研的动机时,小王同学神情流露出几分无奈,他坦言考研就是为了好找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不像之前一样包分配,社会上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像他们这样二本的本科文凭就更没有竞争力了。他身边的绝大多数同学考研也都是想镀金以寻求更好的工作。这正是很多人担忧的考研热背后的社会问题:考的不是研,而是工作。学历贬值,就业竞争压力大,创业艰苦,加入考研大军也是这些大学生的无奈之举。985、211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在找工作方面相比较非985、211的学生也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中依然有很多人选择考研。
记者走访发现,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另眼相待,是大学生“刷学历”的一个主要原因所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对于“高学历”也有要求。山西大学大四学生小郝告诉记者:“原来我没想考研,但复习考公务员的时候发现,今年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岗位变多了,不少心仪的岗位都没法报考。”
专家:呼唤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改革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成锡峰认为:“考研热”热度不减的原因是热度难减。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相对疲软,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眼光似乎越来越挑剔,甚至越来越“势利”,其“985”“211”和“高学历”情结让众多大学毕业生深感“压力山大”。于是,许多原拟大学毕业即投身社会一展身手的本科生,不得不改弦易辙。既然命运的缰绳不由自己主宰,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现实要求对自己刀砍斧斫,惟其如此才能先求得就业生存权,再逐步谋求未来的“发展”。更何况,考研和读研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特别是对众多非名校大学生而言,考研不仅可提高学历而且可以“漂白”学历,“丑小鸭”有望蜕变成受人才市场青睐的“白天鹅”。
对此他深表理解,但同时也颇感遗憾。大学生一入高校,就被“毕业即失业”的压力所笼罩,难以按照自身特点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而只能按照考研要求进行功利化备战,素质提升显然受到严重影响。而高校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水平,对研究生“产业化”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最终会使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大打折扣。就用人单位而言,许多本科生就可干好的岗位,却非得让以“研究”和“专业发展”为职志的研究生来装潢门面,无疑形成了人才的高消费。特别是,不重水平重文凭、不重学力重学历、不重素质重“出身”的用人导向,无疑会扭曲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教育良性发展和人才公平竞争有害无益。而这一切,都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青年成长成本的增加。
显然,“考研热”在倒逼人才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改革。就需求侧而言,人事部门应加强人才绩效管理和评价,坚持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原则,明确除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学历要求较高的专业岗位外,其他公务员和普通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应以大学为准入学历,不得擅自提高门槛、搞校籍和学历歧视;用人单位要按需设岗、因岗配人、唯才是用,能力面前人人平等,力求人员和岗位的有效匹配,而非岗位和学历的势利嫁接。就供给侧而言,教育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化学历教育结构,本科教育满足社会常规和基本需求,研究生教育负责对研究型人才的供给;高校则应重视内涵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其多元价值选择和终身发展需求。倘能如此多管齐下,“学历本位”就会转变为“能力导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会各安其位、各得其宜,“考研热”也因此有望适度降温而回归常态。
文章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上一篇: 在职研究生考研,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下一篇: 考研经济升温 新现象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