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依旧疑惑的“2011计划”

  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入选“2011计划”的首批14个项目,并将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2011计划”相较于以前的“211工程”“985工程”来说有所创新,但这一计划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进,也就无法回避行政化问题。

  有舆论解读称,“2011计划”是“产学研一体化”的2.0版,这比较形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2.0版是否就解决了老版本的问题?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可做得并不好。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超过90%的科研成果在通过验收后就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产学研一体化反而让大学充满浮躁之气,有的教授弄出一项发明,马上自立山头开公司。再就是,在科研项目中,学校间也有合作,可是在利益因素左右下,“合作”出现“五同现象”,即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时“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后“同床异梦”,遇到分歧时又“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我国大学严重行政化、功利化,缺乏现代大学制度,由此导致了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两方面问题。其一,很多学校将办学重心定位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服务于产业发展),却忽视了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其二,对教授的评价不是教学评价和学术同行评价,而采用功利的行政指标评价。如果一名教授搞出一个成果,就由自己去实现其产业化过程,那么,教授的价值将局限在这一成果中。而且,由于其有可能并不善于经营,而导致产业化难以成功。

  教育主管方面一定注意到了以上问题,但“2011计划”的推出说明,教育主管部门仍是用行政力量而不是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解决上述问题。在行政管理思维下,“2011计划”很可能重演老版本的故事: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很难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在行政指标的压力下,学校更加重视学术研究、产业服务,而难以理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服务三者的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我国不管推进“211工程”、“985工程”还是“2011计划”,目的都是希望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不得不说,这在基本的思路上就值得商榷。

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推荐简章

更多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5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